从心理学闲话教师
我有个高中好友,读的是师范专业,毕业后顺利成为了语文老师班主任。她是一个很尽责,很想把学生教好的老师。有时她会和我这个从事心理辅导的人来讨论一些困难的学生个案。有她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幸运。有时她的痛苦来自于太想把学生变的更好一点,有时她的纠结来自于她内心中某块敏感的部分被触动了。比如说,有时因为害怕学生的攻击而不敢去揭露学生的作弊。温和而坚定,执行规则,其实是不矛盾的。
我们在成长中如果得到恰当的对待(尊重,欣赏,接纳,亲密,理解),我们会把那样对待我们的人的一些特质内化继承在心里,而这些特质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对生活产生更积极幸福的感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会有三次机会去让自己变的更好。第一次机会是父母(关于原生家庭的部分有很多相关文章),第二次机会可能是老师或者亲友,第三次机会是伴侣。咋一看,好像机会挺多,但我常在心理咨询室里看到许多人运气不好,有时在生活中真的没有遇到一个能恰当的对待他的人,从而导致他的很多反应以及应对模式不断给他带来更负面的感受或者处境。
每个人基本一定会遇到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位好的老师可以让调皮捣蛋的学生受到感化,开始对自己和人生产生更积极的看法,班级里形成团结友爱的气氛。一位糟糕的老师,可以让学生讨厌他教的课,甚至在多年以后还经常记得被这位老师羞辱伤害的情境。老师在班级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旦老师滥用这种权利,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孤立无援,倍感压力。
我认为老师不仅仅是传道受业的人,而是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我很愿意把我最喜欢的陶行知和四块糖的故事再讲一遍。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我上面讲的这些,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陶行知先生本身是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人,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学为人师的典范。
但在师范专业中,并没有一个适当的评估方法来看一位教师是否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来帮助学生。一部分人在面对孩子的顽皮攻击的时候,很容易激活自己内心的无力感,委屈,羞辱感,怨恨,甚至用曾经被虐待的方式让自己成为新的施暴者。大家时不时可以看到闹的沸沸扬扬的一些幼儿园虐童事件,掌掴孩子、对孩童实施猥亵性侵等令人震惊的现象。这些新闻的主角常常对自己的行为和反应缺少自我觉察和反思。而更多隐蔽性的语言或者精神暴力,则更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孩童面对拥有绝对权威的成人的时候是弱势群体,他们甚至不敢确认自己是否已经受到了伤害。
面对繁重的教学压力,一个人甚至面对六七十个学生,教师的精神压力一点也不小。根据一组人民网发布的消息: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日前对该区3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253名教职员工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六成的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其中,48.28%的教师表现为轻度症状,12.45%为中度症状,2.71%为重度症状。
但我们现有的体系中,缺少从心理层面对教师的帮助,特别是在师范本科的学习当中。有人会说,教师也学习心理学,也参加了很多情绪管理方面的讲座,这些非常好,但我觉得不够。要看你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你从事的是经常与人内心深处经常打交道的工作,你一定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人性和人性的碰撞和纠缠,我们所有的脆弱的地方不可避免的会被触碰到。一位有更多自我觉察的咨询师可能会知道更擅长处理哪一类议题,而哪一类议题会引发自己的过度卷入,从而提醒自己和寻求督导的帮助。咨询师可以转介自己不擅长的来访者,而老师不可以拒绝自己头疼的学生。
我有一个特别异想天开的想法。据说在法国读心理学,大学阶段需要接受三年的精神分析或者其他取向的个人体验,然后再决定是否要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在国内从事心理咨询的人通常也会接受一百小时以上的个人体验。所谓个人体验就是一种探寻自我,拓展对自我的觉察,修通过去受伤的一些情结,加深对人性的理解的一种个人成长发展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在从业后,会反复的接受督导,讨论自己在咨询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的情况。
我对教育的理解很少,在现有的教育资源下,以上只是非常主观和理想化的一种设想。提升教师的心理资本的方法有待更多挖掘。
教师的工作在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事半功倍,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则是事倍功半。
文:王仕煌
首发| 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