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心理中心测评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 《你的误区》——如何摆脱负面思维掌控你的生活

《你的误区》——如何摆脱负面思维掌控你的生活

2016/4/11 19:07:00 [发布者]樊玉骋 点击:474次

卷首语:
  活着,就要生活———这就是本书的要旨。许多人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合适、环境不理想,精神不愉快,与他人的关系也令人极不满意。可是有多少人能迈出那可怕而关键的一步———摆脱束缚、重新审视自己以及自己的愿望并努力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呢?

第一章 主宰自己

  1、生命是如此惊人地短暂,而死亡的阴影又总是无时不现,所以你可以扪心自问:“我应当拒绝我特别想做的事情吗?”“我应该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度过自己的一生吗?”
  生命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应当根据自己的愿望生活。

  2、你一定要确信,你每时每刻都能做出情感上的选择,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一旦你学会依照自己的选择控制情感,你就踏上了一条“智慧之路”。你将把情绪视为一种可选因素,而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这正是个性自由的关键。

  3、是你、而且只有你控制着自己的思维机器。是的,你的思想属于你自己,完全由你决定是否加以保留、改变、审视或交流。除了你,谁都无法钻进你的大脑,也不能像你那样体验你的思想,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利用。
  你可能以为,是外界事物或其他人使得你精神不愉快,这是错的。使你精神不愉快的,正是你自己。因为你对生活中的人或事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心情舒畅、精神健康的人,你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你应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你的情感是随思想而产生的,那么,只要你愿意,便可以改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首先,你应该想一想:精神不快、情绪低落或悲观痛苦到底有什么好处?然后,你可以认真分析导致这些消极情感的各种思想,最终做出自己的决定:是选择快乐还是选择痛苦?

  4、你可以选择精神愉快,摒弃精神不愉快。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选择自我充实行为,摒弃自我挫败行为。
  ……当你审视自己选择幸福的能力时,应当记住,“惰性”一词反映着你生活中的消极情绪。
  所谓惰性,就是你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的一种精神状态。

  5、克服惰性的方法之一时学会在现时中生活。现时生活,触及你的“现在”是真正生活的关键所在。细想一下,除了“现在”,你永远不能生活在任何其它时刻,你所能得到的只是现在的时光,未来在到来时也只不过是另一个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未来到来之前,你是无法生活于未来之中的。然而,我们的文化传统总是降低现时的重要性,———“为将来而储蓄”、“要考虑后果”、“不要过于注重享乐”、“想想今后”、“为退休做好准备”等等。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回避现在几乎成为一种流行性疾病。社会环境总是要求人们为将来牺牲现在。根据逻辑推理,采取这种态度就意味着不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远回避幸福。———难道不是吗?将来那一时刻一旦到来,也就成为现时,而我们到那时又必须利用那一县时为将来作准备。这样,幸福总是明日复明日,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现时是一种与你形影不离而又难以捉摸的时光,你若能使自己完全沉浸于其中,便可享受到极为美好的经历。你应该充分享受现时的每分每秒,不去考虑已经过去的往日和自然会到来的将来。抓住现在的时光,因为这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唯一时刻。不要忘记,希望、期望和惋惜都是回避现实的最为常见的方法。

  回避现时往往导致对未来的理想化。你可能会觉得,在今后生活的某一时刻,由于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你将万事如意,获得幸福。一旦你完成某一特别业绩———如毕业、结婚、生孩子或晋升,生活将会真正开始。然而,当那一时刻真的到来时,却往往是十分令人失望的。

  “尽情地生活吧,否则,就是一个错误。你具体做什么都关系不大,关键是你要生活。假如没有生命,你还有什么呢?……生活吧,把握你的现时时光!”
  
  第二章 首先要爱

  1、自我价值不能由他人来证实。你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你认为如此。如果你依赖他人来证实你的价值,那只是他人的价值。

  2、———爱你自己,意识到你是最重要的、美丽而有价值的。一旦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便不必依赖别人提高你的价值。也不会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你的旨意。……你首先学会了爱自己,很快便可以爱别人,并通过帮助自己、关心自己来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这样,你对他人的爱和帮助中没有任何虚伪的成份。你爱或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博得感谢或获取奖赏,而是因为你从帮助别人或爱别人之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自我价值相互肯定的乐趣)。

  3、你是存在的,你是一个人,有这两点就足够了。你的价值是由你自己的存在决定的,不需要向任何人作出解释。你的价值与你的行为和感觉没有任何关系。你可能不喜欢你的某一特定行为,但这与你的自我价值没有任何关系。你可选择并永远保持这一价值,然后,便可以着手塑造自我形象方面的问题。(——— 学会喜欢自己、爱自己!)
  
  4、自爱,就是根据你的意愿将自己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予以接受;接受,则意味着毫无抱怨。思维健全的人从不抱怨,尤其不会抱怨石头太硬、天太阴、冰太凉等诸于此类的事。接受意味着不加抱怨,精神愉快则意味着不抱怨那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缺乏自我依靠的人常常从抱怨、牢骚中求得慰籍。

  5、…你将不再把你在任何方面的成败与你的自我价值等同起来。你可能会失去工作,或在某一活动中失败;你可能不喜欢你干这事或那事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毫无价值。你自己必须懂得,不论你迄今为止成就如何,都与你的自我价值没有关系,(对自己保持基本的价值肯定,这是最重要的,即一定要自爱。)
  
  第三章 你无须得到别人的赞许

  1、…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或受到称颂。谁不愿意如此呢?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恭维是十分令人惬意的。寻求赞美的心理只有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他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不能明确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

  一般而言,政治家们往往不为人们信任,他们极为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否则便会一事无成。因此,政治家们总是见风使舵,为迎合一些人而表示一种观点,为取悦另外一些人提出另一种观点。

  需要赞许的心理是基于这样一个看法之上的:“不要相信你自己,先听听别人的意见如何。”
  
  2、儿童在其性格形成时期的确需要得到对其有影响的成年人(如父母、教师)的赞许。然而,这种赞许不应以要求孩子规规矩矩为条件,也不应当要求孩子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每一种感情或每一项行为都证得父母的同意。自孩子开始懂事起,便可以逐步培养其自我依靠的意识。为使孩子长大后摆脱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最好从一开始从多各方面给他以大量赞许。然而,如果孩子长大后,总觉得未经取得父母的许可便不知如何思维和行事,那末自我怀疑的误区种子已在其大脑扎根了。我们说寻求赞许的心理是一种自我挫败性需要。

  我们的文化传统总是教育儿童去依赖别人,而不应过于信赖自己的判断。

  3、…从玩耍、吃饭、睡觉一直到交朋友和思考问题,幼儿在家庭里很少受到自我依靠的教育。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爸爸和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孩子是属于他们所有的。做父母的常常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帮助孩子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由此建立起自信心。

  纪伯伦(1883-1931)在《先知》诗集中曾劝过天下父母: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人世,但却不是你的化身;
  他们和你生活在一起,但却并不属于你。

  4、要求独立的火花,想独立做人的愿望在你儿童时期十分强烈,只不过由于对爸爸爸妈妈的依附性,你的这些火花总是一闪即逝。如果你非要独立,社会就不满意;如果社会对你不满意,你也必须对自己不满意。你的父母就是这样处于好心,逐步培养了你的依赖性和需要赞许的心理。做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因而他们总是执意不让孩子卷入任何危险之中,然而,结果往往适得相反。如果一个人根本不懂得身处逆境(解决个人争执、对付别人的侮辱、为荣誉而拼搏、自谋其生等)时如何依靠自己的思维和力量,就不可能独立地生活。

或许在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就会想去看看这本书